阿霞姊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脊椎骨質密度T值為-2.6,髖部更是低到-2.8。身體還算健康的她,到68歲了都還沒有什麼慢性病需要固定服藥。即使門診的醫師和骨質疏鬆衛教師解釋了30分鐘,她還是無法決定是否開始用藥治療「骨質疏鬆」。
治療骨質疏鬆旨在預防骨折,就像控制高血壓是為了預防心臟病與中風。到底什麼時候需要藥物介入治療?通常醫師會根據您是否有骨鬆性骨折、骨質密度檢查(DXA)結果、未來骨折發生的機率來作出建議。所謂的「骨鬆性骨折」是指低創傷性骨折,不小心跌倒造成的骨折,通常發生在髖部、脊椎、手腕、肩膀近端肱骨等(車禍、高處跌落等高速撞擊不算)。請參考以下5個情況:
如果沒有特別原因不能使用藥物,這種狀況通常會強烈建議藥物介入治療骨質疏鬆。已經有骨折了,證明骨骼結構非常脆弱,再加上骨質密度也證實骨本存量很低,這種情況下,再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會高達一半以上,非常危險。不治療的話,將暴露在骨折高風險的危機之下。
這種情況在許多文獻上也建議治療。如果確定先前的骨折是「骨鬆性骨折」(低創傷性骨折),其實這就是骨質脆弱的強烈證據。
但是為什麼骨質密度還是大於-2.5? 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脊椎長了許多骨刺,造成機器誤判骨質良好。事實上這些因為脊椎退化所長的骨刺,並沒有任何支撐和預防骨折的功能。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雖然骨質密度還沒有太差,但是骨小樑的結構變差了(量還在,質不好)」。
這種情況表示骨質雖然很差了,但卻很幸運從來沒有跌倒骨折。大致上有兩種選擇:如果不想承擔骨折風險,就考慮開始藥物治療,治療3 – 5年後再重新評估一次是否有繼續治療的必要。另一個選擇是利用生活型態改變看看能不能阻止骨質疏鬆惡化(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運動、曬太陽),兩年後再追蹤一次骨質密度檢查,沒有改善就要考慮治療。但是要知道,選擇後者,您會繼續暴露在骨折高風險之中,需要特別避免跌倒、創傷發生。
如果是藥物(類固醇、乳癌治療藥物等)造成的骨質疏鬆,骨質流失會比較快,建議直接開始治療。
這種情況表示您的骨質還沒有壞到需要治療的程度。骨質密度大於-1.0表示尚在正常範圍。骨質密度介於-1.0至-2.5之間,屬於需要特別注意的「低骨密度」階段,需要在生活上加強改善(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運動、曬太陽)每3 – 5年追蹤一次骨質密度。
FRAX是非常準確的「大數據算命師」,可以在網上輸入個人資料後,預測您的十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或「髖部骨折」發生機率。無論有沒有做過骨質密度檢查都可以預測。雖然這是網路上開放的系統,一般大眾也可以使用,但這可不是隨便做出來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國際骨質疏鬆協會還有各國骨質疏鬆學會一致認同的預測系統,可以運用在治療的建議上。
女性十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 15% 或「髖部骨折」> 7%,建議接受藥物治療。
男性十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 12.5% 或「髖部骨折」> 6%,建議接受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一但演變成髖部骨折,傷身、傷心、也傷荷包。骨折手術後許多病人都須仰賴看護或家人照顧,估計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可達20%,花費可達百萬台幣以上(醫療、長期照顧等)。要治療,或是要賭「沒這麼衰,這件事不會發生」,需要您自己決定。
本文作者為: 成大醫院骨科部 戴大為醫師 (骨科專科醫師、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醫學工程博士,專長: 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微創人工關節手術)。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治療上的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