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我去查房,都看見王爺爺在吃大骨湯熬的粥。已經連續好幾天了。
「怎每天都吃粥?不會膩嗎?」我問。
王爺爺點頭微笑,沒有說話,倒是王奶奶搶著說:「這都是我特別早起熬給他吃的。老了,胃口不好,又沒有牙。我聽說骨折手術後要恢復元氣,大骨湯最好了,把米熬成粥,他也比較方便吃。」
我說:「您真的很用心,但是每天都吃粥,王爺爺的營養可能不會夠喔!尤其是生病後最需要補充的蛋白質,粥裡面幾乎沒有呢!」
「更何況,大骨湯一點都不能補骨喔!」我又忍不住補充一句。
上了年紀,活動力下降,新陳代謝率也跟著下降。於是胃口不好、吃不下,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有許多人生病了,家屬往往會準備各式各樣的「粥」來提供給病人,看看是否可以多吃一些。
其實粥的熱量只有飯的一半,如果食慾又不好,熱量攝取不足,往往住院沒幾天,就瘦了2-3公斤,身體因此更加虛弱,抵抗力變差,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也就隨之增加。
老人家營養攝取不足、蛋白質攝取偏少,也是造成身體虛弱的重要因素。台灣的老人普遍都有牙齒不好的問題,不是掉光了,就是滿口功能不良的假牙,「牙口不好」,在咀嚼不易的情況下,就比較少吃肉,因此會有缺乏蛋白質的問題。
蛋白質是三大營養素之一,在全身各個器官都有無可取代的功能。維持肌肉功能需要蛋白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可能導致「肌少症」,進而衰弱、容易跌倒骨折。
蛋白質其實也是骨頭的重要成份。骨頭約有一半的體積是由膠原蛋白組成,剩下的才是鈣質。膠原蛋白就是鋼筋,鈣質則是水泥。蓋房子要先有鋼筋,灌了水泥才會牢靠。
除了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之外,銀髮族每天每公斤體重應該攝取1公克或1.2公克蛋白質,才夠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在生病的時候,甚至需要補充到每公斤體重1.2 – 1.5公克。若有嚴重疾病,甚至可以增加到每公斤體重2公克。
以60公斤的王爺爺來說,在健康時每天至少要吃一隻去皮大雞腿(雞腿+腿排)。生病時可以再加一大片雞胸肉。
一次攝取過多的蛋白質,不但容易消化不良,過多的蛋白質也無法被有效利用。三餐分散食用,腸胃道可以少量多次吸收,效果會比較好。(鈣質也是一樣:少量多次吸收,效果較好)
而三餐之中又以早餐和午餐效果更好,因為白天活動度較高,蛋白質吸收後,在體內利用的效率較好。
但是也有一說認為一次攝取大量蛋白質並不亞於分次攝取。總之,每天有足夠的「量」比較重要,一次攝取或是分次攝取並不是非常重要。
下一篇我們再來談談實際上怎麼吃?動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有何不同?
本文作者為: 成大醫院骨科部 戴大為醫師 (骨科專科醫師、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醫學工程博士,專長: 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微創人工關節手術)。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治療上的建議。
【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 骨科博士教你35歲起掌握飲食&運動關鍵,儲存好骨本,啟動骨骼的超能修復力! (博客來購書連結)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